2016年底,华蓥市在全省88个贫困县中率先脱贫“摘帽”。补齐脱贫摘帽短板,高质量推进脱贫攻坚,既需要上下同心、精准施策,更需要严谨的制度和严明的纪律。2017年4月以来,华蓥市围绕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了全覆盖专项巡察,及时发现问题,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强化源头防治,为政策落实和资金安全提供坚强有力的纪律保障。
“念兹在兹”,精准发力,助力脱贫攻坚
“近年来,镇村有没有广泛宣传党和政府的扶贫惠民政策?扶贫干部有没有滥用职权、吃拿卡要等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2017年5月,在该市庆华镇三河村,市委第一巡察组深入贫困户家中走访,询问扶贫工作开展情况,并如实做好记录,逐一摸排问题线索。
巡察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紧盯重点事、重点人和重点问题,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苍蝇式”腐败。在巡察组进驻前,巡察办向扶移、财政、信访等相关单位了解扶贫资金拨付、项目建设等情况,向纪检监察、组织、信访、审计等部门了解被巡察单位及其党员干部相关情况,掌握扶贫工作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针对具体实际制定脱贫攻坚专项巡察工作方案及各巡察组具体细化方案,针对性拟定谈话提纲,采取“1托N”、“组内交叉”、“机动式巡察”等工作方式,靶向施策。巡察组进驻后,将巡察公告张贴至村社,广发“邀请帖”,鼓励广大干部群众如实反映问题。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实地走访、列席会议、座谈调查等方式开展巡察。走访调查坚持“公车”不进村,访谈不打招呼,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干扰。4轮巡察,历时8个月,共向各单位收集情况7件,制定工作方案17份,发布公告100余份,接待来信来电来访122件次,走访群众2200余户,查阅档案4500余册,了解谈话200余人,发放资料800余份,实地勘察工程项目220余个。
“唯此唯大”,强力整改,回应群众期盼
“老乡,听说你家借了产业周转金,我们来看看。”“借了借了,村上给我借了一万块钱养鸡,已经挣回来了很多,我还想多借点。”市委第二巡察组工作人员在复查某村产业扶贫资金“造血功能不足”问题整改情况时得到群众这样的反馈。
巡察不是目的,解决问题、推动工作才是根本所在。面对群众反映部分村产业扶持资金“睡”在村集体账上的问题,巡察组在全面了解核实情况后,庚即下发立行立改通知书,相关村当即整改,在两个月内将原本滞留的115万元产业扶持资金全部发放到位,贫困户自我“造血”的物质基础得到了保障。
华蓥市委牢牢把握巡察工作方向,召开市委常委会、巡察工作领导小组会及书记专题会研究巡察工作,要求对巡察发现的重点和典型问题分类处理,及时向有关部门移交,强化执纪审查工作,发挥震慑作用。对需要反馈整改的问题,要列出清单,及时反馈到被巡察单位,督促其限期整改。对拿不准的问题,及时报巡察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完善销号制度,发现一件挂号一件,办结一件销号一件,严格按程序及时处理到位。4轮巡察共发现7大类问题293个,提出整改意见建议191条,与乡镇(街道)书记签订整改责任承诺书13份,限期整改。目前已向纪检监察组织移交问题线索29件,已立案7件,结案并给予党纪处分4人。市委书记专题研究巡察工作11次,亲自解决疑难问题3个。各相关责任单位牵头开展问题大排查6次,批评教育100余人,对4个单位予以行政处罚。巡察办对发现的问题精心梳理,会同市纪委向乡镇(街道)发送纪律检查建议书13份,压紧压实主体责任;向牵头部门发送纪律检查建议书7份、温馨提示10份,督促加强监督检查,巩固扩大巡察成效。
“悠悠万事”,建章立制,强化源头防治
“找出问题,发现线索,并不意味着巡察工作的结束。解剖麻雀,加强分析研判,找出脱贫攻坚领域的腐败易发多发风险点,健全管理制度,降低廉政风险,才能实现巡察成果的最大化。”市委巡察办负责人这样介绍脱贫攻坚专项巡察工作。
4轮巡察共抽查各类资金6000余万元,涉及工程项目220余个。市委巡察机构针对发现的问题汇总整理,召开分析研判会3次,梳理出工程项目建设、资金管理使用、镇、村级财务管理等三大方面的主要问题,向财政、农业、发改等职能职责部门发送便函5次,建议加强对相关领域的整治和监管,从制度机制层面堵塞漏洞,并限期将整治情况反馈至巡察办,强化源头治理,确保长效。督促各乡镇(街道)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60个,提醒、谈话86人次,挽回经济损失10余万元,降低资金风险2000余万元。全市各乡镇(街道)、市级各部门将落实巡察反馈问题整改情况纳入党风廉政建设重要内容,坚持对不敢担当、不积极作为等问题抓早抓小、立行立改,把纪律挺在前面,立起来、严起来,为脱贫攻坚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