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廉洁教育 > 家风家规

江西修水黄庭坚●遗子万金不如教之敦睦

发表时间:2020-05-25

【童声、修水话】人有祖宗,犹水木之有本源,不可忘也。父母罔极之恩,同于天地。凡我子姓亲存者,务宜随分敬养……

【解说】江西的西北面,有一条河蜿蜒流过,这条河就是修河。而有着“华夏进士第一村”美誉的双井村,便坐落在修河上游的修水县杭口镇。

【童声、普通话】兄弟者,同气连枝之人也。方其幼也,无不笃于友爱。邻里乡党之属,非我亲戚,即我朋友……

【解说】双井村之所以被誉为“华夏进士第一村”,不仅是这里自古民风淳朴,人文荟萃,更是其名门望族的黄氏家族人才辈出,群星璀璨。据史料记载,仅宋代双井村黄氏家族就出了48位进士,其中4人官至尚书。可让人好奇的是,坐落在大山深处的双井村,怎么就走出这么多进士,造就这么多人才呢?

【同期声】黄国华70岁黄庭坚第三十世孙:为什么会出这么进士呢?从我们中理公开始,就订立了二十条严肃的家规,所以有一个良好的家风,一直续至今。

【解说】如此说来双井黄氏家族之所以兴旺发达,人才辈出,主要是黄氏族人一贯奉行重孝行道、重文讲礼的祖训家规。

《黄氏家规》系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曾祖父黄中理主持制订,为双井黄氏的兴旺发达打下了良好的根基。

《黄氏家规》共二十条,对行孝、为友、从业、求学等方方面面进行了详细规定。特别是强调对待祖宗,犹如水木之源,不可忘也;对待父母,犹如天地之大,务宜孝也;对待兄弟,犹如连枝之人,须互助也;对待邻里,犹如唇齿之依,必相敬也。并强调读书乃诫身之本,扬宗祖之要务,后生学子务必典籍精通、文章通晓等等,不仅本族奉为祖训,也被当地奉为楷模,世称黄金家规。

黄氏的家规家风不仅造就了双井黄氏的繁荣,而且由一村一乡辐射到一县一州,乃至更为广泛的地区。据不完全统计,仅宋代修水县就有进士160位。其中最为著名、最具影响的当属宋代大书法家、著名诗人黄庭坚。

涤亲溺器

黄庭坚从小聪颖,好学上进,5岁时,即能背诵儒家五经; 7岁时,便能写出“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垅闻”的诗句。14岁时,黄庭坚便跟随舅父李常到淮南一带游学。在外游学期间,黄庭坚日夜牵挂着远在家乡的母亲,他在诗词《初望淮山》中真切写道:“三釜古人干禄意,一年慈母望归心”,展露出黄庭坚自小就拥有的仁爱与孝心。

四年的背井离乡,黄庭坚终于回到了家乡,回到了母亲的身边。也就是从那时起,黄庭坚每天亲自倾倒并清洗母亲所使用的马桶。母亲看见黄庭坚每天这样为自己清洗马桶,难免有些心疼。

【黄母】坚儿,这等事怎能让你一个堂堂男儿来做,还是为娘自己来吧。

【黄庭坚】娘,堂堂男儿固然应该创大业、干大事,但如果都不能为自己的母亲分忧解难,又何以为国效力、为民分忧呢?

【解说】黄庭坚涤亲溺器的孝行爱心,感人至深。因而被载入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成为中华儿女的典范而世代传颂,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画轴,增添了温润莹彩的一卷。

大爱无疆

如果说黄庭坚对母亲及家人的爱只是一种小爱,那么将父母之爱化为对广大百姓的深沉之爱则可以说是一种大爱。

宋熙宁二年 (公元1069年),黄庭坚远赴河南叶县任县尉。当时,河北灾情严重,加之又发生强烈地震,因此,难民便纷纷涌入叶县。黄庭坚积极组织救援并亲自参与赈济和安置。目睹灾情,他感同身受,由此赋诗感叹。

【同期声】朱一平黄庭坚纪念馆馆长):在这么一个背景下,黄庭坚写下了这个著名的诗篇《流民叹》。

【解说】从这首《流民叹》中,我们可以触摸到黄庭坚那亲政为民的仁爱之心,感受到他那将普通灾民视作自己亲人的真情流露。

元丰四年(公元l081年),朝廷推行食盐统一派销,当他得知差官里正倚仗权势,不仅强行派盐,而且敲诈勒索,欺压百姓,他当即限令三天之内把勒索山民的钱粮和牛猪如数归还百姓。

【解说】黄庭坚为官清正廉明,刚正不阿,始终保持了一个士大夫清正廉洁和“不以民为梯,俯仰无所怍”的品行操守。他在太和县上任不久,就亲笔书写了孟昶《戒石铭》中的 “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的十六字箴言,并刻成石碑,立在官署衙前,旗帜鲜明地表达和传扬匡扶社稷、廉洁从政和敬民爱民的心志。宋绍兴二年六月,宋高宗颁旨将黄庭坚手书的戒石铭颁发到全国各州县,刻成石碑,由此成为“御制戒石铭”。

润泽后世

【解说】百善孝为先,孝不仅是百行之首,也是百行之先、百行之本。在双井“黄金家规”熏陶影响下走出的48位进士和宋朝名臣余玠、徐禧、徐俯、章鉴、陈门五杰等,就在于他们小时候就懂得孝道,无怪乎古人云:“自古清官多孝子”。

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弘扬忠国孝亲的传统美德,仍然具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同期声】梁秉堃79岁著名作家北京人艺一级编剧):提倡“孝”是大概多少年以后都需要的,我中是说现在就更迫切。

【同期声】艾克拜尔• 米吉提 62岁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原主编):黄庭坚这种敬孝的责任感啊,和这种伟大的情怀嘞,我觉得应该对当下的人进行宣传,应该成为当下一种学习的楷模。

【解说】黄氏家族优良的家规家风,不仅培育出一位“诗书双绝”的文坛宗师;熏陶出一位世人景仰的大孝之子,也造就出一位廉洁公明的大清官。他所践行的中华传统美德—孝爱忠廉,犹如滋养万物生灵的滚滚修河,长流不止,奔腾不息。

黄庭坚,文坛宗师,孝廉楷模!

涤亲溺器”的故事

【解说】黄庭坚从小聪颖,好学上进5岁时,即能背诵儒家《五经》;7岁时,便能写出“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的诗句。14岁时,父亲黄庶在康州病逝,全家靠官俸的经济来源断绝了。由于家况急转直下,黄庭坚便跟随舅父李常到淮南一带游学。在外游学期间,黄庭坚日夜牵挂着远在家乡的母亲,他在诗词《初望淮山》中真切写道:“三釜古人干禄意,一年慈母望归心”,展露出黄庭坚自小就拥有的仁爱与孝心。

四年的背井离乡,黄庭坚终于回到了家乡,回到了母亲的身边。也就是从那时起,黄庭坚每天亲自倾倒并清洗母亲所使用的马桶。母亲看见黄庭坚每天这样为自己清洗马桶,难免有些心疼。

【黄母】坚儿,这等事怎能让你一个堂堂男儿来做,还是为娘自己来吧。

【黄庭坚】娘,堂堂男儿固然应该创大业、干大事,但如果都不能为自己的母亲分忧解难,又何以为国效力、为民分忧呢?

【解说】是的,正因为有了黄庭坚自始至终践行涤亲溺器的孝道亲情,才有了日后亲政爱民,孝行天下的博大情怀。

寒来暑往,日月更迭,黄庭坚就这样数十年如一日,未曾一日停歇。即使后来身为朝廷命官,家有仆从,也丝毫没有忽略照顾侍奉母亲。有时朋友出于好心,关切地劝他,你现在身为朝廷命官,这等事就让下人去做吧。可黄庭坚认为侍奉父母是为人子女应该亲自做的,不可烦劳他人之手。他说,尽心侍亲跟自己当不当官是没有关系的。

【字幕】黄本修 原黄庭坚纪念馆馆长(谈元祐六年黄母病危,黄庭坚日夜侍奉)

【同期声】元祐六年,他的母亲病了,黄庭坚亲自去为母亲煎药,还要尝试苦不苦,几个月以来,黄庭坚一直都是白天在朝廷做事,晚上整夜的服侍母亲,没有丝毫的忽略。

【解说】对于这段历史,《宋史》上曾这样记载:“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

【解说】黄庭坚涤亲溺器的孝行爱心,感人至深。因而被载入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成为中华儿女的典范而世代传颂,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画轴,增添了温润莹彩的一卷。 

“太和治盐”的吏话

【解说】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黄庭坚被任命为太和县(今江西省泰和县)知县。为了了解百姓的生活实际情况,他常常深入穷乡僻壤,踏遍了太和县境的崎岖山路,将百姓的疾苦如实上报,以减轻百姓负担。

元丰四年(公元l081年),朝廷推行食盐统一派销,价贵且质量差。太和的百姓贫穷而无力购买并抵制派销,因此和官府产生了磨擦。为了查明原由,黄庭坚一身商人打扮,带着随从前往边远山村大蒙笼。当他得知差官里正倚仗权势,不仅强行派盐,而且敲诈勒索,欺压百姓,他当即限令三天之内把勒索山民的钱粮和牛猪如数归还百姓。并且对百姓们说:

【黄庭坚】从今日起官府执行盐法,一律自由买卖,决不为难百姓。

【解说】对于这一事件,《宋史》是这样记载的:“太和知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策,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由此可以看出,当时黄庭坚考虑到民众的疾苦而没有强行摊派食盐,虽然官府不悦,但老百姓却拍手称快。这种为民所想、为民而忧的作法,充分印照出黄庭坚“民病我亦病”的情感世界,也是黄庭坚大爱情怀的魅力体现。

《戒石铭》的由来

【解说】黄庭坚为官清正廉明,刚正不阿,始终保持了一个士大夫清正廉洁和“不以民为梯,俯仰无所怍”的品行操守。他在太和县上任不久,就亲笔书写了孟昶《戒石铭》中的 “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的十六字箴言,并刻成石碑,立在官署衙前,旗帜鲜明地表达和传扬匡扶社稷、廉洁从政和敬民爱民的心志。宋绍兴二年六月,宋高宗颁旨将黄庭坚手书的戒石铭颁发到全国各州县,刻成石碑,由此成为“御制戒石铭”。

千百年来,日月交替,朝代更迭,然而黄庭坚手书的“御制戒石铭”却代代相传。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颁令各府州县俱立戒石铭于衙署堂前。

就当时来讲,“戒石铭”或许只是黄庭坚的一个心理观照,可谁曾料想,这么一个心理观照,后来却影响到整个朝廷,辐射到整个国家,流传了千百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