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1311-1375年),名刘基,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人。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被誉为“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朱元璋多次称其“吾子房也”。明朝建立之初,曾任太史令、御史中丞。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正德九年(1514年)被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今文成县即以其谥号为名)。
刘伯温博学多识,学究天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其诗古朴雄放,被称为“一代之冠”,文集《郁离子》、散文《卖柑者言》等都是名作。在文学史上,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有《诚意伯文集》传世。
刘伯温家风家训
刘伯温家风家训的核心内涵是“重文崇智,尚俭倡廉”。不同于其他历史名人以成文的家规家训传世,刘伯温家训不以“言传”,而重“身教”。它不是传统意义上文本式的家训,而是将家训之要义寓于一件件具体的“家事”之中,如刘伯温先祖的文武兼备、乐施重义;刘伯温本人的手撕墓图、大义拒金;刘伯温后代的去奢尚俭、恪守家规等,对后代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教化作用。这些“不成文”的家训,体现得正是淳正的“刘氏家风”,其内涵之丰富,深受朝野称颂。朱元璋在《(刘伯温)父永嘉郡公诰》中评价“朝廷所赖,士民所瞻,皆遗训之功,力善之征也”。后来南田武阳等地的刘伯温后裔,又在刘伯温治家思想的基础上拟定了新时代的家训。如今在刘伯温故居入门口的影壁背后,就镌刻着“爱家国、睦邻里、尊祖宗、孝父母、和兄弟、敦族亲、训子孙、正名分、勤职业、慎官守”的祖训族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