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廉洁教育 > 家风家规

上海松江陈继儒:立德立言 导人以善

发表时间:2017-09-01

陈继儒
  陈继儒(1558-1639),字仲醇,号眉公、麋公,松江府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代文学家、书画家。生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二十一岁得秀才,二十九岁弃秀才功名,携家人隐居于松江小昆山乞花场,后又移居东佘山。
  陈继儒平生多才艺,书法学苏轼、米芾,追求笔外之致,书外之味。绘画空远清逸,名重当时,尤其用水墨画梅,乃是首创。其传世书法作品《行书半研斋诗》《行书李白诗》,绘画作品《梅花》《梅竹双清图》等,现藏故宫博物院。在当时,陈继儒、沈周、文征明、董其昌被合称为“四大家”。
  陈继儒善鼓琴,通词曲,能诗文,擅写清言小品,一生著述等身,生前被刊刻的作品达数百卷,现有《陈眉公全集》《妮古录》《太平清话》《安得长者言》《狂夫之言》等作品传世。此外,崇祯二年(1629),受松江知府方岳贡之聘,还主编有《崇祯松江府志》行世。
  陈继儒虽然隐逸,但关心民众疾苦,尤其在赈灾事宜上,积极奔走出谋划策,做出了贡献。他的《晚香堂》小品卷中收录的《上王相公救荒书》《上徐中丞救荒书》《复陶太守救荒书》等都是为民请命的经世之文,字里行间皆可见其一片真切的恤民之心。
《安得长者言》
  《安得长者言》是陈继儒所撰的一部箴言体家训著作。他在序中自谦地说:“弋一二言拈题纸屏上,语不敢文,庶使异日,子孙躬耕之暇,若粗识数行字者,读之了了也。”意思是,他的文章只不过想让后日子孙在躬耕之余读一读,明白点做人做事的道理罢了!
  书中共录有122条格言,内容主要是总结自己多年游学四方的所见所闻,以及研治经史典籍、借鉴前人得失时的思考和感悟,以朴实无华、空灵自然的格言警句形式,向后辈学者娓娓道出,虽然片言只语,信马由缰,但作者的大彻大悟、聪睿之气和良苦用心却跃然纸上。如“任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读史要耐讹字,如登山耐歹路”等,语言清新,道理深刻,十分耐人寻味。
 上海松江陈继儒:立德立言 导人以善
  【童声歌唱】大地生万物,唯人最为贵。人中有好人,又是人之瑞。好人行好事,好人怀好意。好人读好书,好人入好队。好人敬父母,真如敬天地。
  这首孩子们传唱的《好人歌》,出自明代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
  上海市松江区中山小学教师 刘钦腾:
  这首《好人歌》简单易懂,但是内涵深刻。对教育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教会孩子们如何做人,如何做好人。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品格,品格决定命运。一个人如果养成了好的品格,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而养成一种坏的品格,则一辈子都偿还不清它的债务呀。
  陈继儒,字仲醇,号眉公、麋公,松江府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生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十一月初七,二十一岁得秀才,二十九岁弃秀才功名,携家人隐居于松江小昆山。
  松江,古称华亭,别称云间,早在5000多年以前,广富林地区已有先民劳作生息。千年以来,松江更是人杰地灵、物阜民丰,在元明清三代,经济发展繁荣,赢得了“苏松税赋甲天下”“衣被天下”等美誉。
   上海松江博物馆馆长 杨坤:
  明代的松江府下辖华亭县、上海县、青浦县,它的大致范围包括今上海市行政区域内的苏州河以南地区和苏州河北岸的部分地区。松江城作为松江府的中心城市,它是明代晚期松江府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在松江,陈继儒潜心修学,一生著述等身,生前被刊刻的作品达数百卷,特别是那些清雅隽永的修身处世格言类书籍,如《太平清话》《安得长者言》《狂夫之言》等影响深远。
  除了拥有卓越的文学才华,陈继儒在书画艺术上也取得了颇高的成就。他的书法学苏轼、米芾,追求笔外之致,书外之味。绘画空远清逸,名重当时,尤其用水墨画梅,乃是首创。其传世书法作品《行书半研斋诗》《行书李白诗》,绘画作品《梅花》《梅竹双清图》等,现藏故宫博物院。在当时,陈继儒、沈周、文征明、董其昌被合称“四大家”。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兼文学研究所所长 李时人:
  陈继儒是晚明时期一位特殊的历史人物,他29岁的时候就放弃了秀才的身份,在以后数十年的岁月里,潜心著述、勤于创作,终于成为一位在文学艺术和其它各个方面都取得很多成绩的一位艺术家。
重视教育数代家风
   据陈继儒长子陈梦莲所撰《眉公府君年谱》等史料记载,在陈继儒四五岁时,他的老父亲濂石公就在膝上授书。六岁时,陈继儒入小学,他的老师经常赞道:“此汗血驹也,当非凡品!”
  万历十四年(1587年),二十九岁的陈继儒,放弃科举,带老父濂石公,居住于小昆山。有人对濂石公说:“你的儿子固然快活了,但是让老父亲吃不上酒肉,可以称得上孝顺吗?”濂石公笑着回答:“平常的生活,能跟儿子在一起,安享父子天伦之乐,即使粗茶淡饭,也是快乐的,为何还要去羡慕他人呢?”父慈子孝,跃然纸上!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兼文学研究所所长 李时人:
   陈继儒这种特殊的人生道路、特殊的思想性格的形成,与晚明的社会、文化状况,与松江地区的地理历史条件有关,当然也与他的家风家教有一定的关系。
  天启四年(1624年),陈继儒的孙子陈仙觉出生,陈继儒欣喜非常,亲自担当起了教导重任。史料记载,陈继儒早晚亲自教导仙觉学习《大学衍义》《诗谱》《史约》《孙武》等经史子集。如果仙觉能够对答如流,就非常高兴,给他奖赏,以鼓励他好好学习。有时见到特别的书、人、事,就让仙觉抄录下来。到崇祯九年(1636年),陈继儒年近八十,还撰写了十余篇当时流行的诗文,在床上传授给他。因此,陈仙觉在很小的时候,就才气英迈、熟于史学。
立身行道积善养德
  陈继儒早年长期在馆授徒,家境贫寒。但家有贤妻的陈继儒,并无内顾之忧。他的结发妻子卫氏,勤劳聪慧,温婉忠厚。董其昌在《寿陈征君原配卫孺人六十叙》中称卫氏有 “三贤”:“始当继儒才名方噪,不难为孟光之劝隐而勤身家,此其一也;继儒中岁,曾不艳羡富贵,无憔悴可怜色,此其二也;晚岁则为庞公之偕隐,屏居肃穆而犹林下之风,此其三也。”
  上海市松江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尹军:
  这段话讲了陈继儒夫人青年、中年、老年三个阶段的境界。年轻时下嫁给了没有做官的陈继儒,甘愿克勤克俭,此贤为忠孝美德;中年时和年轻时一样,甘守清贫,不慕富贵,此贤为淡泊情怀;老年时,陪同丈夫隐居,甘沫林下之风,此贤为清远逸趣。
  上海市松江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尹军:
   天启二年(1622年),他劝华亭县令章允儒爱惜民力;崇祯五年(1632年)上书朝廷请求减免松江王府禄米等,以减轻百姓的负担,这些均为忧心为民的善举。
著书立说 遗训后世
  除了《好人歌》,重视家教、家风的陈继儒,还写了一部具有劝喻训导性质的家训著作《安得长者言》,将他长期立身行道的感悟,传给后世子孙。他在序中自谦地说,他的文章只不过想让后日子孙在躬耕之余读一读,明白点做人做事的道理罢了!
  《安得长者言》全文以格言形式出现,共录有122条,主要包括行善积福、慎独去欲、修德向贤、宽恕待人等内容。家训中说:“人生一日或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虚生”,指出行善是所有人每日必做的功课;书中还说,“静坐然后知平日之气浮,守默然后知平日之言噪,省事然后知平日之费闲,闭户然后知平日之交滥,寡欲然后知平日之病多,近情然后知平日之念刻”,指出慎独自省是重要的个人修身行为,并多次强调读书可以致知明理、培养性情。
  《安得长者言》除了劝人为善,还积极倡导经世致用的实学之风。比如书中说:“任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兼文学研究所所长 李时人:
  《安得长者言》是陈继儒所写的一部清言小品,同时也具有家训的意味,也可以看作是一部家训作品。这本书,有的内容是教导子孙应该注重个人修养、注重待人接物、注重处事,还有一方面的内容是对当时晚明的那种空谈空说的学风提出批评,希望自己的后世子孙能够注重实学。
  陈继儒八十二岁的一生,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包括家训在内的著作,格调清新、哲思隽永,如今正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和喜爱,滋养心灵,弥漫芬芳!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兼文学研究所所长 李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