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匡氏祠堂)
在四川省华蓥市居住着西汉丞相匡衡的后代,古时他凿壁借光引烛读书的故事被传唱千年,如今他的一族后代在四川华蓥生息繁衍,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默默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据考察,匡氏祖先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起源于商朝古匡国,属于以国名为氏。商王沃丁封其子羊于一个叫匡国的部落(今湖北省东部大别山西),建立侯国,是为匡侯。古匡国故址在匡山脚下,汉朝时期称广济,即今湖北省黄冈地区的武穴市一带。周武王灭商时,古匡国亦被灭亡,故匡侯的王族后裔匡俗兄弟七人迁居于庐山(今江西九江庐山南障山),结庐而居,故江西庐山有“匡庐”之称。在匡俗兄弟七人的后裔子孙中,多以故国名称为姓氏,称匡氏,距今已三千多年。另一种说法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大夫施孝权之家臣句须,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句须出任匡邑宰(今河南新乡长垣西南部,一说今山东济宁邹城匡庄),即为匡邑的最高行政长官,史称其为匡句须。传到句须的孙子,便以祖父居官地名为姓氏,称匡氏,距今已两千七百多年。如今匡氏族人散布在大别山地区、江西大部、湖北中东部、河南南部、安徽中南部、江苏南部、湖南大部、四川东部,华蓥匡氏即为四川东部一个分支。

(匡氏老家训)
这支四川华蓥匡氏祖先为匡家两兄弟匡贵恒、匡贵虎(终生未婚、无后),于康熙四十六年,响应“湖广填川”号召,奉旨携妻儿由湖南永兴县(今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入川,落居于四川北道顺庆府广安县皛然里仰天窝李家坪,生息繁衍已三百余年,历经17代(总代数为131?代),子孙五千余人。其中,不乏有担任要职的领导干部,上至中央,下至县乡。也有众多成功企业家,为匡氏家族挣得了“全国创业之星”、“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等各项殊荣。匡家企业家众多,单以华蓥为例,有四川建设集团、星星集团、川渝建设集团、宏运集团等多家本地知名大型企业,带领着一方企业发展华蓥经济,每年纳税上亿。在自身创业致富同时,也不忘回报社会,每年无偿资助贫困户、贫困学生50余人,在汶川大地震、玉树大地震等时间带头捐款捐物,特别在去年的脱贫攻坚工作中,大力支持本地政府工作,帮助贫困户,努力带动华蓥人民共同富裕。

(四川建设集团为芦山地震捐款)

(四川新闻网报道星星集团资助贫困学生)
一、匡氏家规内容是什么?如何积淀的?上溯到哪个年代?
四川华蓥匡氏家规有老家规和新家规之分,老家规是族人匡益山与民国三十八年撰写,由于文言文生涩难懂,故匡氏后人成立族谱修编委会,于2010年修订族谱时根据老家规重新编写新家规。新家规共有十条:一是热爱祖国、二是遵纪守法、三是尊师重道、四是礼貌待人、五是信义交友、六是廉政处世、七是谨言慎行、八是勤俭创业、九是家庭和谐、十是敢于攀登。提及华蓥匡氏家规,要上朔至民国编撰的老家规。当时匡氏先人感叹“俊不如修德,德之不修,亲疏远之鬼神遗怒于后,安得昌,邪避苟安延及子孙,受祸不小,愿同族及时修德”,于是拟定匡氏家训,有十一训,分别是训父、训兄弟、训夫妇、训尊卑、训妯娌、训力农、训子女、训婚姻、训勤劳、训节俭、抚子议。后经匡氏族人代代传承发展至今。
二、匡氏家规是如何一代一代传承的?
据族人匡剑介绍,传承家规的方式方法有很多种,每户匡家人也都有自己的方式,但针对匡氏大族来说,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召开清明会讨论议事。歌颂表扬族人中的杰出优秀人员,并要求后代学习先进榜样,同时将族人中的拙劣、恶俗之人拿出来对后代进行反面警示教育;另一种是由族人中富裕人士筹资成立爱心基金,对有家庭困难的族人进行帮扶,带动形成相互扶持、相互帮助的家族风气。
三、代表人物有哪些故事?大到对国家民族做出了贡献、小到影响了小区、社区或邻里风气。
匡全明,男,现任四川建设集团董事长,四川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广安市第三届政协委员,华蓥市工商联主席、商会会长,华蓥匡氏家族第14代传人。作为华蓥市商界代表人物之一,他带领一个乡镇改制企业发展成为由五个子公司、二十个分公司组成,年产值四十余亿元的企业集团公司。在带领集团公司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他不忘回馈社会,反哺民众,关心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累计为广安、华蓥的公益事业和支持家乡建设,捐助资金300余万元。如带头开发华蓥花园坝等地,改变了华蓥城市老旧面貌,又出资接通回龙村自来水管道解决村民饮水难题,出资为老屋嘴村修路解决村民出行难题,又如积极带头和动员企业家兴教助学,资助贫困学生,累计捐资100多万元,在华蓥市传为佳话。匡全明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给人一点爱,还自己一片快乐天空”。翻开匡氏家规第一条便是“热爱祖国”,他为构建幸福和谐的华蓥作积极做贡献,也努力践行着匡氏家规。
匡纯伟,男,现任华蓥市电视台台长,华蓥匡氏家族第15代传人。谈及家族家规时,他介绍到,平时对子女进行家规教育时,主要是言传身教,比如孝敬长辈,必须用父辈的孝敬行为去影响和感染后辈,多陪伴老人,服侍老人,做到言行一致,子女观其行才明其理。另外,帮助子女区分善恶、明辨是非,做到随时提醒。在他和邻居的发动下,小区居民在汶川大地震时主动进行捐款捐物;在小区缺少管理收费人员时,他主动站出来无偿挨家挨户收费,保障了小区物业管理良好运行,改善了邻里之间关系和风气。